時間:10:00~12:00
課程名稱:車庫園區
講師:陳柏良 (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研究助理)
地點:301會議室
筆記重點
1. 前言
2010.05.05-嘉義縣登錄「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」為縣級文化景觀。
2011.02.16-嘉義市登錄「北門驛與阿里山森林鐵道」為市級文化景觀。
2019.07.09-文化部將兩者合併登錄為全國首例,國家級「重要文化景觀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」。
2021.12.24~2022.01.02-臺灣設計展於嘉義市舉辦。
==>嘉義車庫園區歷史調查計畫
運用歷史圖面、航照圖比對現場。
兩個資料庫工具:
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(sinica.edu.tw)
ASRSB 航遙測分署瀏覽平台
2. 車庫園區的發展沿革
鐵道建設是從1906年2月總督府與社藤田組簽訂密約開始,但2年後即宣告終止開發計畫,在1910年改由官營,於1912年 (民國元年,也為大正元年)12月25日清晨5:30正式通車。
日人規劃阿里山林業時,因為鄰近牛稠溪、嘉義市而能符合製材工廠對於水與人力的需求,被劃設為核心的製材廠區的一部分。
啟用後,在1941年12月17日中埔地震,嘉義製材工場受損。1945二戰結束,國民政府來臺接收。
1963年中興號正式啟用,開始觀光興起。
1960年代的製材作業漸趨於歷史的尾聲之時,修理工廠將工作範圍擴大到周邊的貯木設施,
圖面上可以看到1972年重要變化:
(1) 嘉義機車庫的新建
(2) 整備路線取代陸上貯木
(3) 調車用的三角線取代貯木路線
(4) 天車相關設施消失
1975~1976年興建修理工廠,為本區現今具有地標意義的建築。
隨即1977年在都市計畫中被限縮範圍,設置轉車台解決中興號的調轉需求。
1982年阿里山公路(台18線)竣工,鐵路運輸就沒落了,維修工作也減少了。
1983貯木池消失,文化中心建立,三角線消失,改用1977年設置的轉車台。
1993的大火將日治時期的核心維修區域給燒毀。
2005年後,此區以公園化的方式重整,作為「嘉義車庫園區」對社會大眾開放。
3.現況調查與價值分析
因為百年鐵道限縮空間運用,北門車庫園區無法依照一般鐵路維修工廠增建梯形配置,而是採往後延伸的方式連成一棟,造成許多不便。另外又開放民眾進出參觀,常態性的將「車輛維修作業」區域開放給大眾參觀。具有全國首例「重要文化景觀」的身分。管理、規劃、施工上,兼具交通服務、休閒育樂、文化資產保存與工安等多重議題。
4.文化資產內涵的呈現--借鏡瑞士
(1) Brugg車庫園區,原為SBB財產。因鐵路電氣化、高架路線架設後,逐漸失去功能。
2007年成立基金會,2008進駐,做蒸汽機關車輛的維修工廠
(2)RhB鐵道公司Landquart車輛事業部
在阿爾布拉鐵路(世界遺產)的隧道,安全考量挖掘新隧道,施工圍籬成為㇐種文化場域。
最後建議:
• 建議以林業鐵路未來「整體發展」、「工作安全」需求為優先考量,「文化資產」為輔,觀光次之。
• 無論是空間或是路線,具有珍貴價值者建議應具備一定程度的「保存策略」,手法包含「持續使用」、「意象呈現」、「概念標示」。
• 拆除舊有設施前,需進行攝影記錄與標示位置。
• 經判定具有文化價值之物件,應妥善予以保管,日後供博物館展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時間:13:00~17:00
課程名稱:檜意森活村-->車庫園區-->嘉義製材所 現地導覽觀摩
講師: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志工